崇尚文明 追求卓越

ADVOCATING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IN CIVILIZATION

新闻中心

NEWS CENTER

诺亚舟|师说|黄菊梅:小学生心算能力培养之我见

时间:2020.11.23

   诺亚舟师说|黄菊梅:小学生心算能力培养之我见

   第三期

   

   小学生心算能力培养之我见

   黄菊梅|诺亚舟惠州市外国语学校教师

   前言

   新课程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,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,培养学生具有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。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。

   计算能力的提高,不仅需要教师从教材的特点出发,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、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,注重练习形式和反思,这些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。

   小学计算出错的主要原因

   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的比重是显而易见的,从一张试卷的分值来看,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左右,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。

  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。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,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。在计算时过于自信,或注意力不集中,结果错误。因此,计算教学不容忽视。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,让学生“正确、迅速、灵活、合理”地进行计算呢?

   老师们习惯于把错误归咎为学生“粗心马虎”所致,其实不然,孩子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,除了心理方面的原因,感知不正确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短时记忆出错、强信息干扰、思维定势影响、情感不稳定等因素,还有以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原因:

   1.基础知识不扎实

   有些学生对于简单的20以内加减法不熟练,表内乘法出错,常用数据、分数与小数互化等不熟练,简便算法不能“为己所用”,这些都有可能使学生计算出错。

   2.算理不理解

   学生不理解隐含在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,只会简单模仿是学生犯错误的主要原因。

   3.技能未形成

   新课程提倡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,有的老师因未能很好理解新课程理念,在课堂上出现了算用颠倒现象,学生基本算理未理解,急着进行大量生活应用;还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,大量时间花在探究算法上,不注重算法提炼,最终学生连基本的方法都不会,更不用说能熟练、灵活的进行计算。

  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?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。

   一:抓住“基本”——培养数感

   要提高心算能力,首先要对数学这门学科中的最基本概念“数”有个最基本的认识。没有“数”就没有数学;没有“数”就无法运算;没有“数”当然就不存在“心算”。

   心算作为计算的一种根本技能和主要手段,当然也必须而且是根本的思维基础。因而认识“数”就十分重要和必须了。对“数”的概念认识首先必须弄懂数的“数序”“数名”“数质”。其中最主要的“数质”,关于“数序”,简单说,就是这个数所表示事物所处的顺序地位。如“3”它可以表示兄弟排行的“老三”,可以表示小区内楼房的“第三栋”或“三单元”,也可以表示这部书的“第三卷”,这卷书的“第三页”,这页书的“第三行”。

   心算主要依赖的“物质基础”则是数质。如:例如一年级教学:数字“6”,它既是六个一组成,又是两个“3”,三个“2”组成;也是一个”1”和一个“5”,或一个“2”和一个“4”;甚至还可以分解为1+2+3。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,数的认识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数感,在数与数中也常常用到推理。例如:数学运算律的学习是用归纳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:

   3+4=7、4+3=7,3+4=4+3;

   15+6=21,6+15=21,15+6=6+15;

   24+58=82,58+24=82,24+58=58+24;

   ……a+b=b+a。

   二:抓住“教学”——关注课堂

   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、迅速的保证。课堂上40分钟利用率的高低,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,所以要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真听讲、积极用脑的习惯。除了抓课堂常规训练外,还要重视狠抓听、看、想、讲的落实。

   用心听。在听课的过程中,边听边动脑,积极思维,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,为了及时考察学生会听的能力,我经常在班内组织听算、你问我答等练习,效果非常好。

   仔细看。会看懂书上的题目,同学的板演,凡是学生自己看懂的内容就尽量少讲,以训练学生仔细看的习惯,培养观察能力。

   善于想。我不仅要求学生肯想,而且注意培养其“善想”的习惯,既给学生提供“想”的机会,留有“想”的余地,又教他们“想”的方法。

   敢于说。训练学生大胆发言,训练学生讲思路、思维的过程,使他们从口练中发展思维,提高解题能力。

   三:抓住“算理”——知识再现

 
   基本口算的教学,不在于单一的追求口算速度,而在于使学生理清算理,只有弄清了算理,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。因此,应重视抓好算理教学,例如教学8+7=15时,要从实际操作入手,让学生理解:8比10少2,求8与7之和,应把8+7分成8和2+5,8与2组成10,10加5得15。并画出口算8+7=15的思维过程图。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,简缩思维过程,抽象出进位加法的法则:“看大数,分小数,凑成10,再加几。”最后,再引导学生想一想:“5+7”怎样算。这样,学生理解了算理,亦就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。

   抓好说理训练,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基本口算,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。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,上课一开始先出示“15-8=?”,问学生“15-8等于几呢?”“等于7。”又问:“是怎样想出来的?”“做减法,想加法。”再鼓励学生:“能不能想出另外的口算方法呢?”在学生说出几种口算方法后,归纳出不同的退位减法,并要求学生就不同的方法加强说理训练,以提高口算的速度。

   四抓住“练习”——巩固提升

   “练”是指口算要经常训练。口算能力的形成,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,且训练要多样化。

   1.分散集中结合练

   例如,在“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”基本口算训练中,先集中练“进”、“退”位的口算,然后分散练9加几、8加几..;11减几、12减几..,最后集中起来训练,引导学生整理出:“20以内进位加法表”和“20以内退位减法表。”这样,通过集中———分散———再集中的反复性训练,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。

   2.每堂坚持进行10道题的听算练习

   对于孩子们来说,听算10道题不多,很容易接受,相互之间的成绩又具有一定的比较性和对抗性。开始的时候速度慢一些,随着孩子计算能力的提高逐渐提高速度。这有几个好处:一是可以让孩子注意力集中度得到训练;二是学会恰当分配听力和用脑动手的能力;三是让孩子心算能力得以提高。

   3.多种形式变换练

   学生间比赛,师生间比赛。抢答比赛,一次我在比赛中输给了学生,可我输得开心,因为学生开心。比赛后我又给一个个胜者“戴上”“计算小能手”、“速算手”、“小电脑”、“神枪手”等称号,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提高心算的能力。

   五:抓住“习惯”——提高效率

   良好的计算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,而且有利于计算能力的培养。

   1.认真审题的习惯

   认真审题是正确计算的重要前提,对于计算题,有的学生提笔就算,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,可能引起心理疲劳,这时遇上相似的数字、符号,往往抄错。在教学中,我要求学生先看一看整个算式,是由几部分组成的,想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;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,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。特别要求学生计算时充满信心,要有耐心,一道题未做完做不对决不罢休,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。

   2.认真书写的习惯

   计算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,不能潦草,格式要规范。对题目中的数字、小数点、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规范,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,只有书写认真,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才能提高。

   3.打草稿的习惯

   有的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不打草稿用口算造成的。针对这种情况,我要求每个学生要有一本草稿簿,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,数位要对齐。我还经常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草稿簿,表扬准确认真的同学,促进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。

   4.认真验算的习惯

   验算是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学生必须培养的一种习惯。从我县课改年段的质量监控情况看,学生漏做题目,审题不严,不会验算导致的无谓失分很多。为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,我要求学生作业完成后要作自我检查,验算。在计算时,要坚持做一步演算一步;计算时反复查;脱式时上下查;计算完毕整体查,反复训练,这样随时验算,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,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。